乘願再回

文章日期:2009-02-06 14:17

 

圖文---susu

 

我的皈依師父於兩日前的下午,自台大辦理出院返回法鼓山的途中圓寂。

 

朋友在電視機前獲知此消息,第一時間打電話告訴我,

當時我正在教導一位嚴重的糖尿病患如何健康用餐方能均衡攝取又不至於危害血糖值。

一時之間難免有一絲震驚,須臾片刻隨即接受了這個事實。

 

師父的病體痛椘已久,先是一個肝腫瘤切除開始,之後再摘去一個腎,

最後幾年就只靠一個殘破的腎支撐生命,

師父已經用了八十年的時間靜候這一刻自然的來臨。

 

師父的佛法之路,自小開始。

 

曾經拜讀師父的自述《歸程》一書,閱畢感動淚流。

他說自己于民國19年農曆12月出生在江蘇南通狼山前的小娘港附近,

一個非常貧窮的家庭,上面有三個哥哥三個姊姊,其中有一個姊姊在襁褓中就死了。

 

師父的父親比母親小一歲,父母都是文盲。

他出生時非常瘦小,比一隻小貓大不了多少,好多人見了都說那是一隻老鼠,

鄰人都說這孩子很難養得大,於是父母為他取了一個乳名叫做「保康」(俗名志德)。

 

雖然家貧,家裡排行最小的師父卻得到全家滿滿的愛。

家裡常買不起東西吃,不過,他形容父母兄姊回家都會為他摘蘆葦根,

蘆葦根雪白粉嫩,香甜可口,像藕,也像甘蔗。

 

他小時候也調皮。

平日要吃麵是很困難的,因為麵很貴,是用來待客的,平日只能吃麥。

但是為了想吃麵,他常常裝病呢!

 

師父在十四歲時當了小沙彌,

只記得父親的名字叫張選才,至於母親呢?

他說姓陳,兒時曾問過她的名字,她說她叫做「媽媽」。

(閱讀這一段的時候,心好酸!)

 

 

求學印象

 

師父九歲才上私塾唸書,他的第一天功課「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

私塾的老師都稱作先生。他說先生很不喜歡小孩罵髒話。

鄉下的土孩子,哪個不會罵人?

先生偏偏不許罵人,在嘴上圈一圈黑墨圈,就是先生處罰罵人學生的傑作。

幾乎每天都有個孩子嘴巴被圈得黑咚咚地,

如果那孩子流了鼻涕又出了汗,再用衣袖一擦一抹,你看罷,

活像是一張牛的屁股。

 

師父敘說求學的趣事,字裡行間常叫我捧腹大笑。

師父是個非常自在,真性情又幽默的師父。

 

 

惜物

 

師父非常惜物,東西都要用到最後,殘破不堪了,才會丟棄。

我認為這種性情與他幼小出家當小沙彌這件事有關。

 

師父在私塾的求學過程常因經濟因素或者先生換來換去而中斷,

家貧,要供應六個孩子兩個大人生活太難,

當時的狼山傳說是錢山,狼山的和尚是財神,送兒子去狼山出家,

就等於送兒子去登天享福。

師父是在這種情況下當了小沙彌。

有一年師父回到俗家探望父母親,發現小時候頑皮種下的幾株小樹苗,

都長得比他高了,有的甚至已開花結果,

小時候二哥為他做的兩艘小木船還靜靜地躺在屋角落裡,

他讀過的書籍,母親用紙張包得整整齊齊地擺放在衣櫥櫃頂上,

他的鉛筆、鉛筆刀、玻璃彈子、貝殼小皮球,

母親都收藏得好好的,似乎物品都還等著主人回去。

 

這種物品與人之間,因著時光與某些發生而夾雜的情愫,促使人對於依戀的定義,

稱為惜物。

 

 

軍旅十年

 

民國以後,幾乎經常都有戰爭,當時軍隊的來源,一部分是抽徵,一部分是招募。

為了苦難的國家,為了垂危的佛教,為了個人安全,師父自願去當兵。

他說從小對軍人的印象很不好,軍隊常到了鄉下把鬧個雞犬不寧,

但要做菩薩,必須要往罪惡的眾生群中去隨類攝化,能化眾生又不為眾生所同化,

他要為國家民族留一份氣節,要為衰微的佛教爭一份光榮,

不受國際霸權的奴役是國家民族的氣節,僧人臨國難而不退避是佛教的光榮。

 

師父的名字從小時候的張保康到了做小沙彌改叫釋常進,

如今從軍又改名張採薇。

為什麼不用俗名保康而改用採薇呢?這是有典故的。

 

周朝初年,商朝後裔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因為國家亡給了周朝,

他們寧願在首陽山下採野莞豆充飢,也不肯接受周人送給他們的食物,終於餓死。

西周的中葉時代,有一位詩人,為了抵禦北方入侵的匈奴,所以從了軍,報了國,

當他退役還鄉之後,便寫了一首「采薇」詩,後來被孔子收在《詩經》裡面。

由於以上兩個故事啟發而用了採薇這名字。

 

軍旅自民國38年開始,從軍後的第四天便抵達台灣,自此展開與台灣的情緣。

 

師父從軍時,常常寫散文刊在《戰鬥青年》報刊上,當起軍人作家,

那段時光師父每投一篇稿件可換回三十多元的稿費。

那時師父還曾經寫過許多短篇小說、散文、新詩。

至民國四十九年,師父因病而在新店的軍旅畫上休止符。

 

 

回頭的路

 

軍旅十年後,師父難忘童年曾經出家的緣故,誓願再度出家。

於是在民國四十七年的佛誕節,台北市新公園的音樂臺前,由過去的同學---

即當年《人生》月刊的編輯性如法師的介紹下,與東初老人見面,

爲聖嚴師父重行披剃的師父便是東初法師,取了法名為「聖嚴」。

 

師父受東初老人的影響很大。

 

(東初老人從不會公開化緣,全憑眾生發心捐募所得,省吃儉用之下,

建築了一座規模不小的中華佛教文化館,發起影印了ㄧ部《大藏經》,

每年冬季還做一次冬令救濟。

師父後來成就的法鼓山,意志與東初老人極近。)

 

民國五十年師父透過星雲與浩霖法師的介紹,於高雄美濃的朝元寺禁足懺修。

師父時已三十歲,離開東初老人的文化館而南下美濃懺修的師父內心其實極為痛苦,

因為他明白東初老人只有他一個徒弟,他決心要走,使東初老人非常傷心,

他一直盼有一個親人在他身邊,他有一大套的遠景希望師父協助他實現,

師父一走便是負恩無義,但是三十歲的師父認為自己過去始終未能精研佛法,

將來若不能說法度眾生,亦無能報恩,故而執意南下懺修。

另外,性如法師圓寂之後《人生》月刊的編輯工作本由師父接手,如今也隨著

師父離開而必須劃下休止符,三十年的《人生》月刊就這樣消聲匿跡也讓師父難過。

 

在美濃懺修六年的時光深居簡出,之後又赴日本立正大學修佛學博士,

在美濃的時間師父硏讀日語,會寫會看但卻不會說,到了日本才學會說日語,

實在是有趣的一件事。

美濃也就在我的出生地屏東縣里港鄉隔壁,僅一溪之隔,師父民國五十年在美濃懺修,

而我於五十一年出生,想起兒時曾與師父如此接近而不知便有無限感觸。

 

 

一任清風送白雲

 

雖然師父那年離開了東初老人,但是因緣是如此不可思議,民國六十六年東初老人圓寂,

師父依然繼承了他的遺志籌組文化館財團法人,即為如今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前身。

農禪寺六十七年成立,但是師父對這一切經營之道、人事處理完全不懂,

常現抓襟見肘的窘態,後來有一位文化館的老菩薩,

很同情師父從東初老人處接下了這頂愁帽子讓師父在一百天左右白了一半頭髮,

開始從旁協助。

其次「東初出版社」(法鼓文化的前身)正式成立於民國六十九年,

至今已出版四十餘種刊物。

還有當初師父南下美濃而劃上休止符的《人生》月刊,師父始終未曾忘懷,

在停刊二十一年之後於民國七十一年又復刊,名《人生》雜誌。

 

繼承東初老人遺志到經營愁帽子農禪寺,

文化館佛學的研究至法鼓文化與《人生》雜誌的復刊,

再再顯示出師父的念舊與惜情性格。

所以師父始終告誡弟子們要溫柔對待親愛的人,

實是因為自己一生經歷了親人在世時卻常無以回報而有的感慨。

 

 

師父的遺言

 

「在我身後,不發訃聞、不傳供、不築墓、不建塔、不立碑、不豎像、勿撿堅固子。」

「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

 

將於苗栗荼毘後遍灑法鼓山生命園區的師父,有道家的無為,儒家的涵養,佛家的自在。

身後塵歸塵土歸土,揮一揮衣袖,雖看似不留念,其實是要乘願再回,

再回來這人間,他要做一個風雪中的行腳僧。

 

 

 

 

 

 

 

 

 

白髮魔女2009-05-09 15:47:43 回應

太多的信相信師姐無法全看到,

但我還是想說我是來自屏東的有緣人!

 

susu2009-05-09 15:54:31 回覆

咱屏東  真是個美麗的故鄉

歡迎您的造訪

trouble2009-04-29 21:14:22 回應

最近我正在閱讀師父的自傳---雪中足跡

書中與你所寫的內容大致相符,

也有許多疑慮在你這篇文章中得到答案,

 

「在我身後,不發訃聞、不傳供、不築墓、不建塔、不立碑、不豎像、勿撿堅固子。」

「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

 

                                 一位讓人尊敬的師父 

 

 

 

 

 

 

 

 

註 : 好久了    從隨風的口中認識你 ,一位才華洋溢的才女 ,

          天氣漸熱了 ,溪頭是一個不錯的避暑勝地喔 !

          歡迎到鹿谷來遊玩     話溪頭      畫溪頭............

 

susu2009-05-05 13:40:44 回覆

上星期六才剛與遠景出版社的葉社長拜訪了好竹連山的作者葉英晉老先生

他的許多作品多在鹿谷取得

謝謝trouble來看我  有空我也很想到處走走

不過  當我有空的時候  通常體力已耗盡  就只想爬爬枕頭山了

再聊

kengo2009-04-21 00:26:44 回應

哈哈

你好厲害

我是果信

QQ

susu2009-04-22 22:13:01 回覆

果信師兄 

我是常粲

師父小時候也是常字輩

他在國外宣佛回台第一屆的皈依大典

就以他小時候的「常」字來取的

kengo2009-04-21 00:11:41 回應

皈依18年了

算是老法鼓了

時間過的好快

susu2009-04-21 00:22:56 回覆

原來是果字輩的師兄

我是常字輩的

 

 

momo醬2009-04-20 19:35:53 回應

susu'的這篇很重要

是記事記人

更是記風骨記智慧

謝謝susu的分享

susu2009-04-20 23:16:43 回覆

師父對自己的期許只是一個風雪中行腳僧

讓人感覺到他的謙卑與默默的美好

kengo2009-03-18 22:03:31 回應

感謝

讓我更了解師傅

謝謝

susu2009-04-20 23:13:43 回覆

原來kengo也是聖嚴師父的弟子

regina2009-03-09 19:15:28 回應

我也想去請《歸程》來閱讀
另外
"要溫柔對待親愛的人"
我收起來用囉
感恩


susu2009-04-20 23:11:51 回覆

師父真是幽默呢

他說  有一日他上7-11買東西

聽見一位太太對他的先生很不客氣的說

還差五元啦快給我呀

她的先生掏給她五元後  她轉頭對店員的態度和語調卻是一百八十度不同的好

所以師父說

為何對待親愛的家人不更溫柔一些呢?

真的很有道理

 

 

小黑2009-03-08 01:39:38 回應

里港現有14村.不知在那一村?里港有ㄧ藍家大宅.小時候去上學時都會跑去看孔雀.主人是叫藍家鼎或藍家精..

susu2009-03-08 01:53:38 回覆

鐵店村的古厝就是我家,不知小黑聽過嗎?

蘇家與藍家是姻親關係。

Violin2009-03-07 19:41:02 回應

好一篇文章

JC2009-03-06 22:47:49 回應

大師生平令人感動
謝謝分享

5832009-03-06 15:26:38 回應

法師真是一個開悟的智者阿~~

ஐ§ 淘氣阿丹 §ஐ2009-03-04 10:16:59 回應

聖嚴法師是台灣宗教界的三大巨人之一阿!~

 

驚駭-Andy Shou2009-02-26 01:22:42 回應

平凡中最不平凡的人................

susu2009-02-27 10:37:38 回覆

好久不見啊Andy

大家都忙  我忙到只能偶而上來回應  不好意思

近來好嗎?

他是平凡中的不平凡  我還在學習怎麼平凡自在的階段

離師父還有好長好長的距離

 

 

穹兒2009-02-25 09:45:22 回應

這個標題~~ 乘願再回, 讓我感覺好有希望,

再回來這人間,他要做一個風雪中的行腳僧~~~多麼慈悲的願望!

師父的人生也有著凡人的喜怒哀樂,

但他將他過得這麼不平凡

p.s. 原來蘆葦根是可以吃的, 這我第一次知道!

 

susu2009-02-25 11:19:14 回覆

親愛的穹兒,

師父的風格像隱士

很多植物的根都是我們的救命根

荒野上的腎蕨  它的根是很多登山人解渴物

多多認識大自然  是很有趣的一件事

 

阿哥哥和姜太公的變形金剛2009-02-15 00:10:10 回應

 

道家的無為  儒家喜的涵養  佛家的自在

 

繪‧生活

現在還住里港嗎

我老家在鹽埔新圍

喜歡妳圖文中

那份閑適

有空來我格裡走走

 

 

susu2009-02-23 14:22:33 回覆

鹽埔是我母親的娘家

我知道怎麼騎車去  那裡有一條小溪流

現在不知還在嗎  外婆往生之後  屈指數一數

至少有30來年沒去了呢

那是我非常想念的地方   我有一篇圖文寫的就是那段回憶

想起外婆的家

里港的古厝就是我的老家  在里港很有名

爺爺還在的時候  大家都尊稱他一聲蘇老爺

(不過我都說爺爺是日本人沒走的  因為他很兇)

老家年久失修  據過去在文建會任職的老哥說  國家有一將它納入二級古蹟

不知如今怎麼了  我也並不了解  總之  我有一個年紀非常久遠的家在里港

很高興認識你 

nana2009-02-10 23:18:25 回應

好感動...

也謝謝你的分享,他是值得尊敬的...

susu2009-02-11 22:37:04 回覆

時間有限 能寫得不多

若是nana喜歡師父的書

建議依定要買「歸程」

我覺得比「枯木開花」那本寫得還要好

yoyo2009-02-09 15:52:23 回應

Dear susu:

您寄來的手札我已收到, 非常謝謝!我和朋友都很喜歡

聖嚴法師的離去, 對廣大的信眾而言是件難過的事

但人生總有聚散

我們以感恩的心來謝謝他老人家對這社會的影響與貢獻

祝福

susu2009-02-11 22:34:06 回覆

不捨歸不捨  還是得捨

因為師父要乘願再回

謝謝你和朋友都喜歡  因為今年要出版一本書

比較忙  少上網了  請見諒喔  yoyo

sunnyany2009-02-09 15:01:56 回應

常粲:

師父真是修行人很好的榜樣

我的法名是「果尊」

過年都在陪媽媽到處走

今日元宵要收心了

送您一聯

心收靜裡尋真樂

眼放長空得大觀

心眼樂觀!

susu2009-02-11 22:31:14 回覆

人生是一個成常

曵 (瑤姐)2009-02-08 00:52:24 回應

再過年前最後一天上班的日子.我將師父給大家新春了一段話念給了所有同事聽.心安 平安.

這一段話我真的很喜歡 .沒想到就是這樣無常...

師父的一生父現在佛教與傳法令人感佩..

也願師父乘願再來..

susu2009-02-08 16:24:49 回覆

歲末時  便不見師父現身

當時就有不祥預感  因為去年他浮腫嚴重

料想剩下的唯一一個腎  也走到盡頭了

還好去年法鼓大學一批新生進來了  師父算是心願了已

大同寶寶2009-02-07 16:56:16 回應

聖嚴法師一直是我所景仰的,可惜無福得見。

 

師父的精神會一直存在我們心中,離開的只是他的肉身。

susu2009-02-08 00:20:54 回覆

這是我能為師父做的最後一件事了。

寫了三天,忙中抽空的寫。把我所知道的寫出來紀念他。

一生漂泊孤寂的師父,常說自己是僧人,

他的謙卑模樣就留在我的心底了。

大同寶寶,我也是離婚的人,所不同的是,我與孩子還有孩子的爸爸常聚,

我們始終保持一個可親的距離。離婚是因為我需要一份自在。

我很感謝孩子的爸爸能夠成全我,而兒子也非常體諒我了解我。

這個人生最重要的好像不在相聚這件事上面,在於一個面對和處理。

這也是為何我的師父與我如此貼近的原因,

因為我們有太多相同的理解。

你所努力的,一定會實現的,祝福你。

JASON LEE2009-02-07 10:53:50 回應

當天下午

我腦中一直出現-闔眼的臥佛。

susu2009-02-08 00:11:57 回覆

我的師父一生漂泊,

常自比為風雪中的行腳僧,

他非常謙卑,

只說自己是僧人。

黑肉圓ㄚ桑2009-02-07 10:36:06 回應

阿su :

1.原來妳和秀英姐一樣是同一位皈依師父喔~?

2.聖嚴法師是否有拜印順法師為師呢?

3.妳上面寫的這書那有賣ㄚ?

還有~~

不要不理我啦~ 我知道我很囉嗦又很煩,常說一些讓妳覺得我自言自語的話

唉~  

susu2009-02-08 00:09:44 回覆

是啊,琉書應該是果字輩的,我比較晚是常字輩的,

印順導師事證嚴法師(慈濟)的師父,我的師父的師父(師公啦)是東初老人。

不過印順導師是第一位獲得日本佛學研究論文獎的人,

那時是我師父代替印順導師領取,之後我師父也獲得日本同樣的殊榮,

所以他們之間有這麼一點因緣。

黑肉圓ㄚ桑2009-02-07 10:31:13 回應

ㄚ....susu : 

妳最近都不理我ㄛ~? 給妳回了2篇都不理喔~? 素偶惹妳氣氣了嗎? 好啦~根妳賠不素希望妳老大姐大人有大量嚕~ 口素請不要不理人家嘛~ ...不蘭~鄰家~~ ~~ ~~...

就不豬要向隨縮法嚕~~~ ~~

 

susu2009-02-08 00:05:11 回覆

圓圓,你想到那兒去了,我是在忙今年四月要出版的一本圖文書。

別難過喔,這陣子我都不能好好回覆大家的留言,感到不好意思。

泰皮豬2009-02-06 16:28:28 回應

幽默有智慧

是人人尊敬的一代宗師

 

會的

乘願再回

 

虔誠念佛祝福

 

susu2009-02-08 00:01:54 回覆

《歸程》這本書已經看了兩次,

師父圓寂又找出來再閱讀一遍,

對於師父的一生遠離親人而孤獨,如今爲說寂滅而樂,

做弟子的實在十分不捨。

sunnyany2009-02-06 15:52:41 回應

susu

十多年前

我也在農禪寺皈依聖嚴法師

並受菩薩戒

二月三日

發願日後要更正向積極的走這一生

師父其實沒有離開我們

共勉之-----

 

 

susu2009-02-07 23:57:34 回覆

那麼阿泥應該是果字輩的吧!

我是常字輩的哩!我的法名叫做常粲。

師父一生清貧道骨,令人感慨。